什麼是「敲擊療法(Tapping)」?它真的能改善心理健康嗎?
敲擊療法是一種自我幫助技術,結合穴位敲擊、正向語句與呼吸練習,常用於舒緩壓力、焦慮及其他情緒困擾。 這種技術源自1980年代心理學家 Roger Callahan 所創的「思維場療法(Thought Field Therapy)」,後由 Gary Craig 於1990年代簡化為「情緒釋放技術(E.F.T.)」。
源自能量心理學的另類療法
E.F.T. 屬於「能量心理學(energy psychology)」範疇,理論基礎來自中醫經絡系統,透過敲擊特定穴位調節情緒。不過,經絡並無科學實證支持,導致心理學界長期質疑其療效。
使用者經驗與市場擴張
社交平台上不乏敲擊實例,許多使用者表示能減少焦慮與創傷反應,因此敲擊療法逐漸發展為一門商業模式,甚至推出認證課程與線上教學。
有效性存在爭議
儘管已有200多項研究探討敲擊療法,但許多研究存在樣本過小、設計不嚴謹等問題。2024年一項評論指出,E.F.T. 普及建立於偽科學基礎。專家認為敲擊療法有效可能源自其他已知有效成分,如曝露療法與認知調節,而非敲擊本身。
作為輔助工具的潛力
許多治療師仍將敲擊視為輔助工具,而非主流療法。它或可幫助那些無法從傳統療法中受益的個案。專家建議,使用者應將敲擊視為補充選項,而非替代科學驗證的心理治療。
結語
敲擊療法可能對某些人有效,特別是在自我情緒調節方面,但使用時應保有批判思維。對於 PTSD、憂鬱症或成癮等嚴重情況,仍應優先尋求主流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