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游泳耳」(Swimmer’s Ear)?

如何預防「游泳耳」(Swimmer’s Ear)?

這種令人痛楚和痕癢的感染,可能會破壞你整個夏天的樂趣。以下是預防方法。

來源:Joyce Le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撰文:Cameron Walker |2025年6月10日


上年游水後耳朵又癢又痛,今年點預防?

「游泳耳」(Swimmer’s Ear)是一種耳道感染,常見於熱愛水上活動人士,也會影響日常出汗、洗澡,或身處潮濕地區的人。

大約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一生中會遇過一次這種感染。夏季自然是高峰期。無論成人或小孩都可能患上這種病,而免疫力較弱、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的人,風險和併發症也較高。

要注意,「游泳耳」並不是單純的「耳內有水感覺」。急性「游泳耳」會令你立刻感受到痛楚。

「那種痛楚非常強烈,」德州休斯頓兒科醫生、Texas Children’s Pediatrics 醫療總監 Sapna Singh 博士表示,「我見過十幾歲的少年痛到流淚走進診所。」

感染後,耳道會變得痕癢、腫脹,甚至流出液體或有異味的分泌物。


好消息:大多數人幾日內可痊癒

只要使用處方消炎耳藥水,大多數人在數日內會明顯好轉。不過,醫生建議在康復期間(視乎嚴重程度,通常一星期以上)避免耳道再接觸水分。

若沒有治療,可能會出現併發症,例如慢性「游泳耳」,甚至在罕見情況下,感染擴散到耳道以外。


感染成因:濕氣 + 小傷口 = 細菌溫床

Mayo Clinic 佛羅里達分部耳鼻喉科專家 Mallory Raymond 博士指出:「當耳道內有水分滯留,加上哪怕是細微損傷,就會觸發感染。」

例如指甲刮傷耳道的敏感皮膚,就足以令細菌有機可乘。

導致感染的主因通常是細菌,這些細菌經常存在於熱水浴池、泳池或天然水域中。但即使沒游水,也有機會感染。

Walter Reed 國家軍事醫療中心耳鼻喉科醫生 Anthony Tolisano 博士表示,使用助聽器也可能導致「游泳耳」,因裝置可能夾住微量水分。

一般家庭醫生可以診斷這種感染,通常會開抗菌耳藥水作治療。如一至兩星期後仍未見好轉,應轉介專科醫生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黴菌也可能是元兇

雖然比較罕見,但在熱帶或潮濕地區,例如夏威夷,也有可能是黴菌引起耳部感染。

Honolulu 的 Hawai‘i Pacific Health 耳鼻喉科專家 John Cho 博士表示,因此一旦耳部不適,應盡快求診,確保得到正確治療。


預防貼士:切忌用棉花棒!

要避免「游泳耳」,最重要是防止水分長時間停留在耳道內。如果你覺得耳朵濕濕或痕癢,千萬不要用棉花棒清潔耳朵。

Tolisano 博士說:「對耳鼻喉科醫生來說,Q-Tip(棉花棒)幾乎是禁忌。用起來雖然舒服,但大家未必知道耳道皮膚其實非常脆弱。」

用棉花棒亦會破壞耳朵天然的保護屏障——耳垢(耳屎)。Cho 博士指出:「耳朵本身有自我清潔功能。」


安全乾耳方法

Raymond 博士建議使用風筒乾耳:「我一向推薦使用低溫設定,並保持風筒距離耳朵至少一呎。」

對於經常下水的人士,她建議每次游水後可用混合液清洗耳道(白醋+酒精+少量清水),可殺菌、平衡耳內酸鹼度,亦有助加速乾耳。


其他建議

保持耳機、耳塞等裝置清潔,以及運動後盡快移除,也可減少水分被困耳內,從而降低感染機會。

研究指出,長期佩戴耳機的人,比起定時取下耳機的人,更容易患上「游泳耳」。


誰較易復發?

多數情況下,「游泳耳」只是一次性事件。但耳道偏窄、患有濕疹等皮膚問題的人士,可能會反覆感染。

Singh 博士表示,她的部分病人會戴耳塞,加上泳帽或耳帶,以減少感染機會。

對於小朋友,她建議使用耳塞或非處方耳藥水前應先諮詢兒科醫生。


什麼情況下應立即求醫?

若已採取預防措施但仍感耳痛超過數日,或服用處方耳藥後情況未改善,應立即求醫。

Raymond 博士提醒:「劇烈疼痛永遠都是警號,這時候你需要找醫生檢查耳朵了。」

Ads Blocker Image Powered by Code Help Pro

Ads Blocker Detected!!!

We have detected that you are using extensions to block ads.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these ads blocker.

Powered By
100% Free SEO Tools - Tool Kits PRO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